香港出現首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,患者為12歲女童,曾前往順德。袁國勇警告:港人應避免非必要前往佛山,防局部傳播風險。 

12歲女童確診基孔肯雅熱 源頭疑來自佛山順德

衞生防護中心日前公布,香港出現首宗輸入性基孔肯雅熱個案,患者為一名12歲女童,返港後發燒、肌肉痛及關節腫脹,其後確診感染基孔肯雅熱。
據了解,她曾於7月與家人一同前往順德,停留數日後返港病發,成為香港今年首宗個案*。

中心表示,目前女童情況穩定,正接受隔離及治療。由於香港具備「白紋伊蚊」分布條件,專家擔心如出現二代個案,將有局部爆發風險。

基孔肯雅熱是甚麼?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更易引起關節痛

基孔肯雅熱(Chikungunya fever)為一種由蚊子(主要為白紋伊蚊)傳播的病毒病,症狀與登革熱相似,包括高燒、頭痛、關節痛、肌肉痛與紅疹。
不過其關節痛症狀可持續數周至數月,嚴重者甚至出現關節腫脹與活動障礙,對兒童與長者影響尤其大**。

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或疫苗,只能靠支援性治療與身體自行康復。病人一般不會死亡,但併發症可引致生活質素下降。

袁國勇教授:局部傳播風險屬「中高」 呼籲非必要勿前往佛山

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,由於香港氣候潮濕、氣溫高,具備蚊媒病毒傳播條件,局部傳播風險已升至中高級別
他特別提醒市民「非必要勿前往佛山或順德等高風險地區」,以減低感染風險^^。

他又建議政府於高風險地區如落馬洲口岸、屯門碼頭加強體溫監測及發燒個案通報機制,提早防堵病毒傳入。

三大高風險因素:

  • 佛山及珠三角地區現正為高溫多雨,適合蚊蟲滋生
  • 白紋伊蚊在香港多區出現,包括沙田、大埔、將軍澳等
  • 本地市民疫後旅遊頻繁,增加輸入病例風險

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?市民應提高防蚊意識

雖然基孔肯雅熱未有本地傳播,但專家提醒市民應即時提高防蚊措施,尤其在戶外活動或前往廣東地區時,應採取以下防護方法:

  1. 使用含DEET成分的蚊怕水
  2.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,減少皮膚暴露
  3. 使用蚊網或電蚊拍保護睡眠環境
  4. 避免前往水坑、叢林等蚊蟲多的區域
  5. 定期清倒積水,避免蚊蟲孳生

總結|首宗個案警號響起 防疫意識不能鬆懈

雖然基孔肯雅熱在香港屬罕見病,但今次輸入個案已顯示病毒可經旅遊途徑傳入。
隨著夏季蚊蟲活躍、出遊人數上升,政府與市民均應提高警覺,加強預防措施。
每日戴口罩之外,防蚊也應成為「新日常」的一部分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* 衞生防護中心新聞稿(2025年8月6日)https://www.chp.gov.hk
  • ** WHO. (2024). Chikungunya factsheet.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chikungunya
  • ^^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發言,TVB新聞採訪(2025年8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