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香港最新報告,惡性腫瘤(癌症)再度蟬聯十大死因之首,其中肺癌持續排名第一,反映出全民健康挑戰的嚴峻。香港十大死因報告:癌症居冠,肺癌持續墊底首位根據最新報告顯示,癌症持續高居香港十大死因榜首,肺癌更是連續多年位居首位。全面了解這一現象,並探索其背後因素。

癌症連續43年成主要死因

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數據,癌症已連續43年成為香港市民的主要死因。2023年共錄得5萬4,032宗癌症相關死亡病例,相較去年有略微上升,反映癌症對公共健康的持續影響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肺癌在過去21年間,一直高踞癌症死亡率的首位。作為吸煙和空氣污染防治的主要指標,肺癌數字提醒市民關注生活習慣與環境健康的關聯性。

聰明調適生活方式應對健康威脅

健康專家指出,預防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根本在於建立健康習慣,包括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及戒煙戒酒等。最近興起的AI健康應用更能協助用戶建立個人化的健康監測,輔助改善身體狀況。

如使用AI技術的健康應用程序可以透過分析用戶的日常行為數據,給予個人化的健康建議。例如,根據運動頻率及膳食習慣調整生活方式,以便保持最佳健康狀態。

研究發現揭示抗癌新希望

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指出,癌症死亡率的增減與社會現象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,目前的研究方向針對如何有效降低肺癌發生率。^

妮可·辛伯格教授(Prof. Nicole Schinberg)在最近的一項專題研究中強調,通過早期篩檢和預防措施,能夠顯著減少癌症發生風險。而科技手段的進步,也為難治癌症帶來新的治療方案。*^

 

社會現象與心理健康

 

除了傳統的身體健康威脅,心理健康問題亦不容忽視。社會壓力因素導致的憂鬱症和焦慮症正成為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,這也反映在自殺率的增長上。

心理學家呼籲增加心理健康支持服務,並倡導通過家庭和社區支持來緩解個人壓力。**^

迎接積極改變的時刻

香港市民面對癌症和其他主要死因的挑戰時,急需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尋求改善的機會。在疫後時代,保持身心健康尤顯重要,務必尋找合適的方法以保養身體。從均衡飲食到適度運動,再結合現代科技的應用,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合適自己的健康策略,長久下來,這些習慣將逐漸改變作為整體的公共健康圖景。

香港衛生署提供的數據是我們硬核健康策略的基礎,但如何善用這些指引,則是每個市民的責任和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