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本港新冠病毒確診人數呈上升趨勢,雖然多數患者病徵輕微甚至無症狀,但醫學界最新研究指出,感染新冠病毒後即使康復,仍有明顯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,死亡率亦遠高於未感染人士。專家提醒市民切勿掉以輕心,尤其長者與慢性病患者,更應嚴加防護。


確診人數回升 專家憂忽視後果

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及本地醫學期刊統計,近期本港新冠確診數字明顯回升,其中不少個案屬首次感染人士。疫情發展至今,部分市民對新冠病毒產生「習以為常」的心態,但事實上,即使康復,也可能潛藏長期健康風險。

香港心臟科學會發表報告指出,新冠患者在確診後 12 個月內出現急性心肌梗塞(心臟病發)或缺血性中風的風險,較一般未感染人士高出逾 2 倍,特別是65歲以上人士更為顯著。

 


染疫後一年內 心血管疾病風險持續增加

該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200萬名市民的醫療紀錄,當中包括歷年確診新冠的住院及門診病人。研究發現,患者在康復後半年至一年內,發生心臟病發、中風、深靜脈血栓甚至猝死的機率顯著提升。

一名研究人員指出:「即使沒有嚴重病徵的新冠患者,在感染後的數月內,血管系統仍存在慢性炎症與凝血異常風險,這正是導致中風與心肌梗塞的潛在元兇。」


染疫後三大高風險族群需特別注意

根據醫學觀察,以下三類人染疫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尤高:

  1. 年齡65歲以上長者:免疫力下降,血管彈性減弱。

  2. 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:染疫後易引發內皮炎症。

  3. 曾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士:染疫會增加心臟負荷,可能誘發復發。

     

心臟科醫生林永謙表示:「我們見過一些康復者,一年後突然心臟病發或中風,家屬都意想不到與曾染新冠有關。」他呼籲高危人士應定期接受心血管檢查及進行康復監察。


防重症、降風險 疫苗接種與健康管理缺一不可

醫生提醒,預防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方式仍是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及按時接種疫苗。目前醫管局提供針對新變異株的更新疫苗,可有效減低重症及後遺症風險。

此外,染疫康復者應注意以下幾項:

  • 染疫後半年內定期檢查血壓、心率及膽固醇指數

  • 如有胸痛、氣促、心悸等異常症狀,應即時求醫

  • 保持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、避免過度勞累

  • 避免吸煙與過度飲酒,降低血管壓力

     

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建議政府考慮建立「新冠康復者追蹤機制」,加強對高風險群組的長期健康監察。


與其事後醫治,不如事前預防

不少人以為新冠病毒不再致命,因此鬆懈防疫。但事實證明,長遠健康影響仍未完全揭示,染疫後發病的「沉默殺手」才是真正值得關注。

醫生強調:「不要以為康復就沒事。新冠病毒像一個潛伏的定時炸彈,特別對心血管系統傷害深遠。我們更要保持警惕。」


參考資料(APA 格式)

Hong Kong College of Cardiology. (2023). Post-COVI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: 12-month follow-up review.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.

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. (2024). Inpatient statistics: COVID-19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. https://www.ha.org.hk
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23). COVID-19 Clinical management: Living guidance. https://www.who.i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