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絞痛昏厥?小心主動脈狹窄症狀與治療一覽心絞痛昏厥可能是主動脈狹窄預警。了解其症狀、檢查方法與治療方案,確保健康無虞,減少不必要的健康風險。一個針對主動脈狹窄的深入剖析,常被忽視但致命的心血管疾病。從心絞痛到昏厥,掌握這些警告信號,確保及早干預。

健康議題:識別心絞痛與昏厥的潛在風險

心絞痛和昏厥,這些症狀不僅困擾著不少香港長者,亦可能影響年輕群體的生活質素。主動脈狹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,需及早識別,以免耽誤治療時機。

從根本提供解決方案:檢查與治療

1. 症狀識別

主動脈狹窄的主要症狀包括心絞痛、昏厥和心臟衰竭。當出現這些症狀時,應儘快就醫,因為自出現症狀後的存活率會急劇下降:心絞痛平均存活五年,昏厥三年,心臟衰竭僅兩年*。

 

2. 醫學檢查

通過心臟超音波檢查,醫生能夠評估主動脈瓣膜的狹窄情況,此外,心導管檢查、電腦斷層以及運動功能測試則提供更進一步的病情評估。此外,AI應用於醫療影像分析,為初期檢測提供了便利。

 

3. 治療方式

藥物治療雖能緩解症狀但無法治本,手術,如瓣膜置換術,是改善預後的主要方式。目前較常用的術式為經導管瓣置換術(TAVI),因為其微創且恢復較快。香港主動脈狹窄治療的大數據分析顯示,選擇此術的患者五年存活率有明顯提高^。

研究與社會現象:從預防到干預

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,主動脈狹窄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。醫學研究指出,退化性原因是高齡族群的主因,而吸煙、高血壓等生活習慣也與其密切相關。疫後,社會更重視心腦血管健康,這也促動不少中年群體借助AI工具進行健康監測^^。

及早預防、干預,合理管理以延長生命質量

主動脈狹窄是可控但危險的疾病,未來預防與早期干預尤為重要。正視相關症狀,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並在必要時進行手術,可使患者維持高質量的生活。隨著醫學技術進步,我們有理由相信,主動脈狹窄不再是生活無望的絕症。

 

參考文獻:

  • 香港衛生署:健康年報,2023
  •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: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port, 2022